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招商网资讯正文

癌症症状学研讨的开山之作癌症症状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9-12-24 15:30:32  阅读:9638+ 作者:责任编辑NO。杜一帆0322

癌症症状学研究开山之作

MD安德森癌症中心症状学教研室主任Cleeland Charles S教授于2011年牵头主编并出版了首部癌症症状学专著《癌症症状学:评测、机制和管理》(Cancer Symptom Science: Measurement,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下称:《癌症症状学》)。如今,七八年过去了,这本著作仍然一枝独秀,国内外至今还没有见到与其比肩的类似著作出现。这说明,这本专著的功力扎实厚重,内容严谨不凡,经得起时间考验,堪称是癌症症状学的开山之作,正是由于本书的出版,“癌症症状学”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另外,也说明癌症症状学的研究属于基础性研究,既有开拓的艰巨性,又有专业内容的稳定性,能成为癌症临床工作者的案头长期工具书和临床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张宏艳 教授

随着翻译工作逐步开展,我愈来愈发现不但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关癌症症状的具体知识,更能学习到作者力图建立的对癌症症状研究的新思路、新理念。正如其书名所表达的多重涵义:癌症—症状—科学和学科。癌症症状应该是一个独立学科,而且,正是由于本书的出版,它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张宏艳

癌症症状越来越受重视研究长期被忽视

当前,人们对癌症潜在的发病原因、病情进展和治疗方案的认知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对癌症症状也慢慢变得重视。人们注意到,对病人而言,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同等重要;如果进入晚期,对症状的控制则更具意义。严重的症状是对病人一种生不如死的折磨,可能会引起病人放弃治疗或推迟治疗,症状控制不佳还会增加癌症的复发风险,这最终会导致病人生活品质降低、住院日延长,预后不良。因此,加强对癌症的症状研究迫在眉睫。

然而,由于对症状控制的研究长期被忽视,导致临床医生对癌症症状的治疗一直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很多症状是由癌症自身导致的,由癌症治疗带来的疼痛、神经损害、乏力、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和情感症状也会长期存在,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甚至伴随终生;有时尽管癌症已经治愈,却因各种症状限制其恢复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使患者很难恢复到患病之前的功能状态。

如果能准确评测,探究其机理,从而有效控制甚至预防这些症状出现,将会给千千万万的癌症患者和癌症生存者带来潜在收益。此外,癌症病人无论在诊断后的治疗期还是治疗后的康复期,仍常常需要忍受巨大痛苦。

这是因为,癌症病人往往伴发包括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或精神症状在内多种症状。通常我们更注意到那些躯体症状,但心理和精神症状却往往被忽视,而症状往往是主观感觉,准确评估通常很困难,多个症状会伴随出现,也可相互影响。《癌症症状学》正是为解除治疗临床上的这些困惑应运而生。

机制、评测、核心是表述核心

作者认为,与科学全面地建立和了解一种疾病的手段类似,当一种新疾病出现,尚无预防和治疗方法,需理解其生物学本质、行为学分型和探讨最佳治疗方式的研究。研究癌症症状学与此类似,同样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探讨症状发病的生物学和行为学机制;(2)明确症状流行程度和严重程度的评测方式;(3)检测现有的治疗是否有效;(4)研究新的治疗方式。因此,机制、评测和管理是其作者表述的核心内容。

症状发生机制研究 包括建立动物模型并分析其对药物研究的作用;炎症因子与癌症相关症状产生的关系;分子影像学技术观察研究症状在人体内发生的现象和变化;利用生物学技术和基因检测等手段,探讨症状的生物学行为机制,识别易感人群,研发药物治疗靶点并预测治疗效果等,最终提出症状机制假说,发现治疗药物,并向临床转化。

症状评测 症状量表的研制与应用,包括量化评估患者主观症状,及同时存在的多个症状造成的症状负担,评估症状严重程度、监测症状变化,形成可测评的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药物干预效果的研究提供工具。

症状管理 即合理缓解控制症状,癌症症状发生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临床表现与多因素相关,症状管理需以患者为中心,及时、反复、全面评估,形成跨学科的团队合作,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生活品质(图1)。

图1 症状管理临床实践要素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参加翻译工作的同道们的辛勤劳动和前辈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尤其要感谢Cleeland Charles S教授团队成员的倾力帮助,这种帮助是本书质量的重要保证。

从基础到临床为癌症症状学架构起研究、诊治理论体系

书中重点介绍了癌症常见症状发病机制、评测方法和治疗策略,将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同时将癌症症状研究和基础科学、临床科学及行为科学多方面研究进展融为一体,形成了本书最大特色。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与我们在临床上更多关注阶段性躯体症状(如快速引发的疼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同,书中介绍了那些很常见却易被我们忽视的非特异性状态症状,包括疲乏、神经病变、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厌食、焦虑、抑郁及大剂量化疗或移植后综合征。

正是基于对这一重要专著的认知,我们精心在全国范围招募和组建了译者团队,译者都是活跃在国内肿瘤学和癌症姑息治疗领域的年轻学者,涉及临床流行病学、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研究、脑成像等相关专业,力争使本书中文版成为原著者和中国读者都满意的严谨优秀译作。

书中介绍了癌症病人10种影响功能的常见伴发症状病理生理学、临床评判测量和处理方法,也阐述了癌症症状临床研究方法、动物和体外实验的创新研究、症状发生的细胞因子和神经传导机制、症状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以及症状表现的统计学描述方法等内容,并对癌症症状学研究方向、药物治疗、癌症症状新药研发办法来进行了介绍和展望。这些研究目前在我国并不普遍,有的还是空白,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会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的人员对癌症症状学的关注和研究的进展。

专家解读

刘勇教授

1

中国癌症症状学研究 行将深远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徐州临床医学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 刘勇

原著主编、国际著名的症状管理专家——Cleeland教授在本书《致中国读者》中谈到,“针对症状的研究与管理,中国已具备相应实力”。诚如斯言,相信《癌症症状学评测、机制和管理》一书的出版必能推动我国癌症症状学的研究、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癌症症状负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在诊断、治疗期间以及随后生存期间的生活品质,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身边照护者的生活品质。因此针对癌症患者症状的管理显得特别的重要。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肿瘤临床领域相应的研究是滞后和匮乏的,临床医师也缺乏一本指导症状研究、治疗的,好的“案头书”。《癌症症状学评测、机制和管理》近期付梓出版,这对临床癌症症状的研究和管理裨益深远。

癌症症状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获益于基础研究的深入和分子生物学进展,癌症症状学研究已走过了单纯的临床观察对症治疗阶段,上升到一门具有专门基础理论、诊疗实践规范、预测/预后标志物及评估体系的学科体系。尽管该体系尚显单薄,但行将深远。

癌症症状表现复杂多样,既与疾病本身有关,也牵涉到治疗方面;既可能与患者的情绪、心理活动相关,也受患者经济水平、价值观影响;甚至患者报告结局工具选择的优劣也干扰到症状的表现。

另一方面,症状负担不但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也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炎性系统直接影响患者的躯体功能进而缩短生存期。因此,通过对癌症症状学的评测以及机制研究,进而做到良好的症状管理,对于肿瘤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波教授

2

为国内癌症症状学研究 补齐短板

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刘波

最近,《癌症症状学》一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补上了基础研究这个短板。该书系统地论述了癌症症状的机制和评测、管理与研究方法,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推荐给大家。

目前,对癌症症状学研究癌种大多集中在乳腺癌、肺癌、食管癌及头颈部肿瘤,与各瘤种的发病率有较大关联。癌症越到晚期,对症治疗越重要。当所有抗癌治疗无能为力的时候,对症治疗就是癌症治疗的主要内容。

国内癌症患者症状管理的实施者多以护士为主,多侧重于癌症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相关症状的数据分析,而国外研究中对症状与癌症患者心理、生活品质关系、症状干预等更深层次认识。未来癌症症状管理应向护士、医生、药剂师、营养师、职业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转变。

同时,国外症状测评、症状管理辅助工具发展明显优于国内,国内尚缺乏切合本国国情的研究理论及工具,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癌症症状学研究的发展,导致国内癌症症状研究一直比较落后。这既因重视程度不足,也因缺少著作文献支持。

秦健勇教授

3

为症状管理提供 极具实用性 临床实践策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秦健勇

症状控制领域充满了挑战,该书给出了极具实用性的临床实践策略。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也关注到症状控制的系统性因素,如科研基金支持、药物研发路径,甚至郑重地提出了药物说明书的撰写建议。

慢慢的变多的证据显示,症状控制不仅可提升生活品质,亦可影响生存结局延长生存期。但目前国内尚缺乏对癌症相关症状的系统研究。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Charles Cleeland教授长期专注癌症症状研究,其主编的《Cancer Symptom Science:Measurement,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一书是癌症症状科学研究领域的导航之作,该书提出了一种解释症状机制的细胞因子模型,对常见癌症相关症状做了深层的生物学机制解读。

读后感

《癌症症状学》出版后,北京肿瘤协会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及青年委员就这本书的出版以及初步阅读后的体会发表了感想:

北京丰台医院肿瘤科 王红

本书把癌症症状学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介绍了不少研究方法,让我们对症状内在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启发,过去有关症状学书籍都未曾这么系统地论述。此外本书还提醒,随着病人生存期的延长,抗癌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符合老龄化趋势,应该进一步研究其预防和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 方红

主编《癌症症状学》”的Charles S. Cleeland教授是我国肿瘤界的老朋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Cleeland教授就率先在中国推广三阶梯止痛概念,推动了我国的癌症缓和姑息治疗工作;《癌症症状学》的翻译出版,必将再次推动我国的肿瘤临床及科研。我初步阅读本书后,感觉临床的诸多问题得到了解答,有利于对癌症症状的发生、发展、控制的机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张蕾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我特别热切、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抱这本书!有两点比较深切的触动:一、这本书实操性和可及性很强,面对癌症患者各种不适症状,都可从中找到切实、详细的诊疗之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规范、有序、有效地做出治疗决策;二、书中介绍了多种测评症状的量表,以及临床试验方法,能够最终靠把主观的不适症状量化、分类,进行客观地分析和研究。对基层医生在研究中尝试引入量表等科学方法,找到自己的诊疗和科研思路大有裨益。

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安宁病房)刘寅

正如李萍萍教授在中文版序中所说:“对癌症症状的认识,已从一般治疗,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理论认知”。《癌症症状学》中文版的问世,打破了舒缓治疗/安宁疗护仅仅是症状控制的瓶颈,也打开了一扇通往如何系统研究控制“癌症症状”的大门,对从事癌症舒缓治疗的工作者的理论实践是“雪中送炭”。

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院长助理/综合科主任 代忠

《癌症症状学》从全新的视角把癌症症状,症状发生机制,症状评估和监测,症状管理,以及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为癌症症状评测、管理和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思路。我重点从事癌症缓和治疗和安宁疗护工作,无疑这是一部对我很实用的参考书,能为肿瘤专科医生提供临床科研方面的帮助。

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院 高伟健

我非常幸运地参与了本书的翻译。在历时1年的翻译工作中,无时无刻不被各位专家和译者严谨求实的态度所感动。为确保译著的科学和可读,各位主译、译者反复修改译文,同时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审稿,并多次与原著者讨论,确保了本书的翻译质量。这本书不仅详述了癌症相关症状发生机制、评测和管理,更对临床科研做出了细致科学的指导,是医生、医学研究生在癌症症状领域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值得反复研读。

编辑:归靖芙 审核:黄晶宗俊琳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