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招商网资讯正文

电影左耳剧情详细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7-09-24 17:37:57  阅读:8627+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付辛博

  小说《左耳》讲述了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它生动地塑造了张漾(欧豪饰)、小耳朵(陈都灵饰)、吧啦、许弋、黑人等一批性格迥异的年轻人的形象,并用极富张力的文字完美展现了当下青年人成长时期的疼痛和美好。

  但电影《左耳》又与其它青春电影有所不同,它所要表达的内容在青春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高度和深意,青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导演苏有朋的理解中,《左耳》是一部有青春、有爱情、有改变、有成长的剧情片。电影中他们年轻、热情、敢爱敢恨,在最美的时光里遇见彼此,给最美的、懵懂的爱情记录下难忘的一笔。

  电影左耳相关信息

  首先声明我是没有看过《左耳》这部小说的,同类型的《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我都没看过,青春题材的小说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群,但是我也不明白当年的我为什么不在这些读者群中[笑哭]

  单从小说层面我并没有发言权,但是由于杨洋是《左耳》的主要演员之一,忍不住主客观相结合地说一说对这部电影的展望。

  青春时代

  《致青春》大热之后国产电影似乎对青春题材开始热衷起来。在此之前此类题材不是没有,但由于观众目标群的局限性,很少有电影公司愿意涉及,再加上此类题材故事主要发生在校园中,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已经过了那个年纪,在荧幕上呈现必然有一丝扮嫩的违和感。而年轻演员也由于少有大牌导演愿意“拿青春赌明天”,搭档二流导演出来的作品无法避免“扑街”的悲剧。

电影左耳海报

  而在国产电影充斥着“改编”“武侠”“五毛特效”等等种类中无法求得突破时,赵薇的《致青春》竟然成了那一年电影圈最具现象性和话题性的电影。我认为一部电影的产出其实和图书的策划应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致青春》的成功正好比一部畅销书,从选题策划到宣传上映堪称业界楷模。苏有朋在《左耳》的发布会上将《致青春》称为“应当被供在神坛上”的作品,可能有人会觉得太夸张,而仔细想来,《致青春》彻底带动了青春题材电影的发展,在《左耳》的电影项目启动之前,针对这个主题必然经过了多方论证,它所开启的市场,只要看看这两年已经上映和即将上映的影片就可以明了:《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青春派》《小时代》《何以笙箫默》……据说还有《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在搜索近两年的此类题材电影时突然发现我好像忽略了《那些年》,不得不说《致青春》的成功的确是借力于它,但台湾地区由于资金、资源的限制,青春题材的电影其实非常普遍,直到现在要看纯爱电影的人在淘片子时首选依然是日本和台湾。因此,我认为即便《致青春》搭了《那些年》在大陆的顺风车,这个选题对于市场的敏感度与超前性还是值得被“供在神坛”的。

  鲜肉时代

  大致观望一下《左耳》的整个制作和宣传过程,不得不感叹光线传媒的商业化是成熟、踏实、谨慎、有计划的,按照电影宣传的既定流程又有部分创新设计,(说起电影宣传我在后面还要特别说说杨洋的另一部电影《暴走神探》)和一些电视剧网络剧一比高下立判。

  和赵薇相比,苏有朋更为大胆且更为自信。赵薇除了押宝女主杨子姗,更启用了当时话题十足的韩庚和颇具人气的赵又廷。反观苏有朋,除了杨洋和一两个女演员,男主欧豪女主陈都灵,都是少有或是没有表演经验的:欧豪虽然参与过《唱战记》和《临时同居》,但是在仅有的片花中我明显感觉到演技的生涩与稚嫩;杨洋《新红楼梦》出道,经过了李少红的指导,之后尝试过多种类型的角色,演技相对是不必担心的,但毕竟年轻,尚需磨练,自带低音炮的开口杀但台词功底亦需加强;胡夏本是歌手,对于他能否胜任尤他这个角色,那就“由他”去吧……女演员尚未公布就不做评价。

  但既然敢打“青春牌”,苏导绝不是没有底气。作为男一号的欧豪,快男出身,本身就具备相当人气,加之之前又出演过两部电影,不至于无法上手,在角色的贴和度上,虽然我没读过小说,至少看到他我大概也知道了张漾是个什么样的人。至于此前颇得书迷心的演员lgx,相信片方接洽过,但他已经出演过类似角色,从演员角度来说出演相同类型的角色是非常忌讳的,尤其还是资源相对少的电影圈。同理还有某位犯下大错的年轻演员,虽然没有参演,在不知不觉中却为这部电影创造了一个宣传话题。

  话又说到杨洋[啊我的大本命!表个白先!]。近期由于《盗墓笔记》的开拍,话题性随着人气一涨再涨,现在去定位他非常困难,因为回过头看他这几年一路走来拍过不少戏,角色重复率竟然出奇地低。颜正,是大众最普遍的夸赞,也有说缺乏辨识度的,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他最大的优势,因为难以被“记住”,难以被“定义”,决定了他不同与常人的可塑性,因为很难在他身上看到其他人甚至他其他角色的影子。所以看看他演的许弋,据说这是个前后反差非常大的角色,作为粉丝很高兴他接到这样的角色,但如何在这两个小时内去自然地诠释这种转变,我想不仅是导演的挑战,也是他的挑战。从片花中看到前期单纯懵懂的许弋和后期颓废自弃的许弋……不说了,已经被美颜冲昏头脑了。不知道苏导事先知不知道他的许弋会在拍摄过程中就吸引了一部分票房,如果电影在《盗笔》开播后上映或许效果会更好。不过商业始终是一场博弈,有输有赢,有大赢也有小赢,一切还要看数据。

  再说说胡夏,这个选择其实有点让人意外,与欧豪一样是歌手,没有(也可能是我不知道)演戏经验,但片花中“学霸”“深情”“默默守护”的气质同尤他应该十分相似,加上同《那些年》微妙的关系,相信也是不错的选择。

  黑人的演员段博文,这位我真的不认识,就不妄做评价了,等影片出来再议。

  总得来说,苏有朋的主张是启用一批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虽然不少路人反应“毁了”“不是我心中的XXX”“觉得XX更合适”,但其成功之处在于所有的演员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观众印象,以一个全新的形象来诠释角色对演员其实是非常有好处的,至少观众不会觉得“跳戏”“XX既视感”。同时,演技和票房号召力就是最现实的问题。

  苏导时代

  从目前的宣传模式来看,电影的重心——也可以说卖点还是“演而优则导的”苏有朋。在演员主打年轻牌的条件下苏有朋和原著小说是最强大的号召力,在小说被翻拍的时代浪潮中,《左耳》显得并不特别,在演员甚至是作者转行做导演的时代浪潮中,苏有朋倒是吸引了许多目光,作为演员多年积攒下的人气、话题度与号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票房。

  作为苏有朋导演的处女作,对影片质量的期待空间还是非常大的。从电影拍摄过程来看,苏导对年轻演员表演的指导性作用无疑是可贵的,但在影片整体的质量上我只能持保留意见了。同样看《致青春》的赵薇,票房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影片质量的好坏,除开商业运作模式,影片本身就存在诸多不足,在镜头、场景、节奏等方面明显能看出“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尤其结尾的拖沓和累赘更是被很多影评人诟病。

  因此,在两个小时之内讲完一整本小说的故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如何删减、如何在短时间或是几个场景中诠释人物性格、如何制造矛盾、演员的转变如何过度……等等问题并不是将小说按部就班拍下来就可以的。

  当然,对电影细节的处理是所有导演共同面对的问题,即便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顶尖导演也无法交出完美的作品,这是由审美的多元化和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看得出《左耳》追求的是一种情怀,着重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不需要追求太高的艺术水准,按照传统的商业模式操作只需保证赚钱即可,并不是我描述得直白,中国的电影市场大部分均是如此。至于能不能赶在一大波同类型题材影片上映、观众审美尚未疲劳之前抢占市场,还要看后续的宣传和档期的投放。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