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是感冒一种表现形式,感冒虽然不是大病,但是每个季节都会出现感冒症状,那么,感冒鼻塞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中医师教大家几个治感冒鼻塞的偏方。
感冒大多受到风寒侵袭后,出现的症状多有鼻塞现象,这时候常见的症状有头痛、鼻塞、怕冷、身疼或骨节酸痛,或伴有咳嗽咽痒。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或数。中医认为,风寒突袭肌肤表面,肺气不得宣发,肌肤表面的气血不得疏通。中医常用解表法,也就是服药后要少少的出些汗,使肺气得以宣发,肌肤表面的气血得以疏通,感冒则会转好,鼻塞也随之得到解决。
另外,治感冒鼻塞的偏方如下
1、感冒鼻塞时,可用大蒜头1瓣,用刀削成与鼻孔相吻合的形状,塞进鼻孔,连续几次,即可治愈。
2、将葱白一小把或洋葱头三四个切碎,熬汤,熬好后趁热用鼻子使劲吸热气,疗效很好。
3、用薄荷油闻鼻,也可以即刻使鼻孔通畅。
4、鼻塞严重影响睡眠时,用热水洗脚,促使鼻粘膜充血消退。既能解除鼻塞,又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从而促进睡眠。
5、侧卧按摩治感冒鼻塞:左侧鼻塞面向右躺下,右侧鼻塞面向左躺下,用食指和中指捏住鼻子,按摩鼻梁两侧迎香穴1-2分钟,鼻塞即可消除。
提示:感冒鼻塞,让人呼吸困难,可以使用上面的小偏方。一般鼻塞是因感冒引起的,当感冒痊愈后,鼻塞也会随之消除,因而早日治愈感冒时消除鼻塞的最好方法。
女性易患妇科病,其主要原因还是与女性的体质有较大关系。中医认为,“女子阴类也”,其以血为本,最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女性患妇科病多为“湿”所致。建议女性日常要注意防“湿邪”,做好防范措施。
预防妇科病注意防“湿邪”
月经病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常可感受外湿而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低热难退,经行不畅或经前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经闭,甚则引发不孕症。
中医治疗方:此症临床常可选用《傅青主女科》温脐化湿汤治疗,药用:焦白术30克,巴戟天15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15克,茯苓12克,白果5克,莲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5~10剂即可收效。
带下病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湿相合,湿困脾土致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下注胞宫致带脉失约则见带下量多,湿邪化热伤络或成湿热湿毒,则带有青、黄、赤、白、黑之分。《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症。”
中医治疗方:治带之法也以健脾祛湿为要,临床也常用止带汤治疗,药用:党参15克,焦白术3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24克,炒薏苡仁15克,车前子12克,泽泻9克,苍术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病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在妊娠早期常可致妊娠恶阻加重,而见头闷呕恶,胸闷纳呆,呕吐不欲食。
中医治疗方:常以紫苏和气饮加减:当归12克,川芎3克,炒白芍12克,党参12克,紫苏6克,陈皮5克,大腹皮5克,砂仁6克,藿香6克,佩兰叶5克,甘草3克,水煎服。
妊娠湿盛常可引起胎水肿满,妊娠水肿,腹泻,常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产后病
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双亏,脾胃不足,最易湿邪相犯而致产后吐泻,水肿,恶露不行,肢体酸疼。
中医治疗方:当以调和气血为先,以生化汤加减为主,后以健脾祛湿,方以六君子汤加减以使正气盛而湿气退。
腹痛在临床上属内科常见疾病,然而腹痛的位置不同,疾病的类型也不相同,如腹部左侧偏中上区域疼痛最常见的是胃病、腹部近中线或略偏左疼痛多是溃疡病,如何从腹痛的位置判断疾病类型?下面专家为大家说明。
腹部左侧偏中上区域疼痛——胃病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凹陷至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区域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
其中,慢性胃炎是引起慢性上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病人腹痛特点无规律性,多为程度不剧烈的隐痛或胀痛,在进餐后明显,还伴有打嗝(嗳气)、恶心、早饱等症状。
腹部近中线或略偏左疼痛——溃疡病
溃疡病的腹痛都在上腹部,胃溃疡引起的疼痛近中线或略偏左,幽门和十二指肠溃疡稍靠右,在脐的右上方。专家说,溃疡病发作与气候明显有关,每年深秋及次年春季常常是溃疡病人难过的季节,天气暖和就好转,上腹痛有周期性变化,即发作起来可持续数日、数周或数月,然后间断一时期发作。
同时溃疡病的腹痛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胃溃疡有进食—疼痛—疼痛缓解的规律;而十二指肠溃疡则为进食—疼痛缓解—疼痛的规律,故后者又称饥饿痛,这样的病人常常在睡眠中痛醒。
值得注意的是,另外尚有10%左右的病人腹痛另有特点,平日毫无症状,只有在突然出血或穿孔时才有剧烈腹痛等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并非所有的溃疡病患者都有上腹痛,尚有相当部分患者可无上腹部疼痛症状,而是其他症状,如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上腹不适和呕吐等,在临床上需经内窥镜检查确诊。有关专家对经内窥镜确诊的691例溃疡病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其中无上腹痛者占15.5%(107例)。
为此,专家认为,对于溃疡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判断,不能仅考虑疼痛的有无。对于缺乏典型症状的病人,在有上腹不适或其他消化道症状的时候,尤其是50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能只满足于一般临床诊断,应进行内窥镜检查以提高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