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招商网资讯正文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这个疾病的概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8-04-06 18:49:57  阅读:9824+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陆虎

  什么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呢,在我们生活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情况多见吗,那么大家知道免疫性血小板紫癜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吧。

  疾病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常因血小板数量少而引起的,因此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但其发病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原因不明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的大量研究已证实本病与免疫反应有关,故应称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亦简称ITP)。

  本病的血液学特点是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表面结合有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可代偿性增多而血小板生成障碍。多种因素

  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多种因素,以下几点。

  1.免疫因素

  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血小板破坏增加,即血小板存活时间显著缩短,导致的原因是病人血浆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对同种和自身血小板均有破坏作用。

  2.血管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病人的出血程度与血小板数量的减少不成比例,这可能是本病的出血与毛细血管功能障碍也有关系。

  例如脾切除后,虽然部分病例血小板数并未上升,但出血现象则可改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数量不一定增加,但毛细血管脆性试验转为阴性,出血也可减轻。凡此皆足以说明毛细血管缺陷对本病出血的重要意义。

  3.脾脏因素

  研究发现,脾脏可能是抗血小板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正常脾和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致敏后,诱导的血小板敏感性易被吞噬细胞,所以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

  4.遗传因素

  据研究表明,患者及其直系健康的家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学缺陷,提示此病可能与遗传有很大关系。

  检查

  1、检验

  假性近视是一种多发于青少年儿童的眼部疾病,它会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若果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变成真性近视。那么到底什么叫假性近视,假性近视的症状有哪些,假性近视应该如何治疗,生活中应该怎样预防假性近视,想要了解的朋友就来看看下面的详细内容吧。

  假性近视,顾名思义假性近视实质上不是近视,可能是正视,也可能是轻度远视,但临床上,表现如近视那样。实质上是一种调节功能痉挛的一种功能状态。眼睛看近的时候,必须要调节,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愈近,需要的调节也愈大。

  发病原因

  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引起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看远时不能放松调节,视力下降。

  发病机制

  青少年在看近处物体时,由于使用调节的程度过强和持续的时间太长,在进行长时间的读写后转为看远时,不能很快把调节放松,即调节反应时间较正常者延长,出现远视力下降。

  疾病症状

  1、远视力低于近视力,远视力小于1.0,近视力等于1.0。

  2、视力不稳定,休息一段时间可能转好,再看近时又可变坏。

  3、疗效不确切,假性近视对目前所有的各种疗法都表现为治疗时有效,停止治疗、恢复近距离作用时又可复发。

  4、多见于青少年,由于青少年调节力丰富,故假性近视较为多发,但少数从事近作业的壮年人也可发生。

  诊断鉴别

  1、假性近视

  捐远视力低于1.0,用负球镜片司以矫正至1.0者。但在使用睫状肌麻痹药(阿托品、后马托晶)或作雾视后,近视消失,呈正视或远视。这类近视主要是由调节紧张造成的,因此调节松弛后近视也就消失。通常见于年龄较小,发病时间较短,屈光度较低者。

  2、真性近视

  指其近视状态在使用睫状肌麻痹药戍雾视后,近视屈光度仍不变。这类近视主要是由于器质性因素,眼轴延长造成的,与调节已无明显关系。通常见于年龄较大,发病时间较长,屈光度较高者。

  3、中间性近视

  指其近视状态在使用睫状肌麻痹药或雾视后,近视屈光度降低,但还不能全部消失者。这类近视既有调节因素,也有器质因素,调节松弛后减少的屈光度是凋节紧张的结果,余下的屈光度则是器质性因素的结果。

  在学校近视调查中显示,年级愈低,假性近视愈多,年级愈高,假性近视愈少。这就提示我们近视的发生,可能有由假性—>半真性—>真性的过程。但是是否还可能有不经假性阶段,直接形成真性近视者,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假性近视的治疗

  穴位按摩疗法

  也就是眼保健操,它是根据造成近视眼的原因,综合祖国针灸医学、经络、穴位按摩等方法设计而成的。主要是对晴明、攒竹、太阳、风池、四白等穴位进行按摩,通过按摩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眼部调节痉挛和集合紧张得以缓解,达到治疗和预防近视之作用。

  除作血常规外尚需查血小板计数(急性型一般低于20×109/L,慢性型多在(30~80)×109/L之间)并注意观察血小板形态,促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测定,抗人球蛋白试验,补体测定,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骨髓象检查。

  并酌情定期复查。有条件时行核素51Cr标记血小板,检测血小板的寿命及其滞留破坏场所,供脾摘除时参考。

  2、诊断标准

  (1)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具有以下各项中任何一项。

  ①泼尼松治疗有效;

  ②摘脾治疗有效;

  ③PAIg增多;

  ④PAC。增多;

  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病程6个月以内,起病急,血小板减少严重,巨核细胞趋向幼稚者属急性型,儿童多见;病程长(一般超过12个月),起病较缓者为慢性型。

  症状体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症状是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急性型

  急性型儿童患者比较多,男女无性别差异,患者起病比较急,在发病前1~3周会有病毒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出现,有的患儿在接种疫苗后发病,患者们的出血情况比较较重,患者除了皮肤有瘀点、瘀斑外,还会出现黏膜血疱,严重患者会出现消化道、泌尿道出血,最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颅内出血。有些患者的症状会在半年内可自动缓解。患者的主要体征根据患者的出血严重程度和部位而定,多数患者不会有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表现,儿童患者中少数会有轻度脾肿大。

  慢性型

  慢性型患者多数都是成年女性,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3,此类型患者的起病比较隐袭,同时患者的出血情况比较较轻,很少出来黏膜血疱和消化道、泌尿道出血,一般患者会有鼻出血或月经过多等表现,当患者出现多次出血之后就会出现贫血问题,患者的病情病情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的多少一致。患者除了有瘀点、瘀斑以外,一般的患者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哦,我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的预防疾病是很关键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