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招商网资讯正文

出汗是应该如何回事 中医分析出汗症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8-04-08 17:26:47  阅读:3979+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温兆伦

  出汗,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然而常会出现虚汗、盗汗、自汗、偏汗等,有时候出汗的部位也不相同,那么出汗是怎么回事?这些出汗症状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此时要多加注意了。

  出汗的种类,中医常提出“盗汗”、“自汗”、“战汗”、“偏汗”等说法,但在西医临床上却有互通之处:

  如在睡醒后发现大汗淋漓称“盗汗”,常见于结核病、小儿佝偻病等;无明显诱因而大量出汗不止称“大汗”,常见于营养不良或化学物中毒。

  安静的状态下出汗不止称“自汗”,常见于发烧、肺炎、风湿热等。

  寒战高热后出汗不止称“战汗”,常见于肺炎、急性胆囊炎等病人。

  身体一侧出汗而对侧无汗称“偏汗”,一旦出现可能是偏瘫、中风以及胃肠神经、心血管神经功能紊乱的信号。

  出汗的部位不同也常常预示着某些疾病

  如头额部长期局部出汗,提示有甲亢。

  鼻翼持续出汗,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容易突发感染。

  长期手足多汗是交感神经过度亢奋,如紧张、激动、恐慌等所致。

  前胸和颈部局限性多汗,则可能是血液循环系统和内分泌功能出现障碍。

  腋下多汗并带狐臊气味,是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

  外生殖器局部异常出汗则可能是有阴道炎、阴囊皮炎等疾病。

  一旦发生异常出汗,首先应到医院配合相关辅助检查,作出病因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而局部外用收敛性药或抗胆碱能药物,则能减少汗液分泌。

  咳嗽的原因、体质、表现不同,则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也不相同,临床上将咳嗽分为寒咳、热咳、燥咳,痰咳等,因而在治疗上也分别对待,以下为大家介绍中医治疗咳嗽的处方。

  寒咳

  多因受寒引起,咳嗽吐稀白痰,鼻流清涕,打喷嚏。兼有头身痛,发热怕冷,没有汗等现象。脉多浮,舌苔薄白。治宜驱寒止咳。

  中医治疗咳嗽处方

  1、紫苏10克,桔梗3克,陈皮3克,甘草9克,水煎服。

  2、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3克,水煎服。

  3、矮地茶30克,杏仁12克,紫菀15克,甘草6克,将上药加水煎熬两次的药液混合,沉淀24小时,过滤,浓缩至每剂药40毫升,加糖30%及防腐剂3%备用。每日服2次,每次20毫升。

  4、通宣理肺丸(成药)每服1~2丸,每1~2次,开水送下。

  5、黑芝麻(炒香捣碎)1匙冰糖或白蜜1匙开水泡汁和匀服。

  热咳

  凡感受外热,或肺内有热,发生咳嗽,咳吐黄稠痰,但不容易咳出,口干,咽喉部干燥疼痛,身热有汗,鼻中有火气。治宜用清热化痰止咳。

  中医治疗咳嗽处方

  1、鲜鱼腥草30克(干品用1O克),枇杷叶6克,薄荷3克,甘草3克,水煎服。

  2、麻黄4.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3克,水煎服。

  3、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3克,粳米1撮,水煎服。

  4、海蛤粉10克,青黛3克,米泔水调匀成稀粥状,1次吃下,连吃3~7次。

  5、银翘解毒丸(成药)每服2丸,每天服2次。

  燥咳

  多发于秋天气候干燥的时候,干咳没有痰,或痰少而稠粘,不容易咳出来,鼻中干燥,咽喉发干。脉多纲牧,舌苔薄黄,舌尖红。治疗宜用润肺止咳。

  中医治疗咳嗽处方

  1、沙参15克,川贝母3克,百合15克,水煎服。

  2、川贝枇杷露(成药)每次吃2匙,每天吃2~3次。

  3、生地25克,茯苓l5克,沙参15克,水煎,加白蜜1匙调服。

  4、大瓜蒌1个,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水煎,调蜂蜜30克服。

  5、桑叶6克,杏仁10克,沙参12克,浙贝母6克,淡豆豉6克,山栀皮6克,梨皮6克,水煎服。

  痰咳

  咳嗽气粗,痰多稠粘,喉中呼噜呼噜作响,胸中作闷。脉滑,舌苔白腻。治宜化痰止咳。

  中医治疗咳嗽处方

  1、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3克,甘草3克,水煎服。

  2、橘红丸(成药)每服2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开水送下。

  3、皂荚(剥去皮,灸,研成细末)1.5克,大枣3个,煎汤送下。

  在临床上,治疗肺胀,首先要辨别虚实,那如何辨证治疗肺胀?中医解释,气痰壅阻气道为实,肾不纳气为虚,但亦有寒热虚实错杂的。大凡有邪者当祛邪或扶正祛邪,无邪者应敛肺固本;病轻者治肺,病重或迁延日久者应予肺肾同治。临床上,有以下四类类型治疗肺胀。

  1、继发于外感风邪:素因肺寒,复感风邪症状加剧,而见咳逆而喘,呼吸短促,喉间痰鸣,咳吐白色泡沫痰。若因感受风寒而未能化热时,外证必有鼻塞,清涕,恶寒发热而无汗,小便清长,大便正常或稀软,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紧。若感受风热或感受风寒而化热者,症见但热不寒,有汗,出气粗热,鼻孔赤红,涕浊粘稠,脉浮数,舌苔黄,大便干,兼见口渴,烦躁,或兼见面目浮肿。

  治疗:素有寒者,法当益气解表,药用麻黄3g,五味子6g,当归8g,干姜3g,紫菀8g,细辛2g,大枣9枚,甘草3g;风寒化热者,宜用华盖散加贝母8g,瓜蒌10g,黄芩8g;风热肺胀,可用麻黄4g,连翘10g,瓜蒌10g,牛蒡子15g,杏仁6g,生石膏12g,甘草3g,水煎服。

  2、继发于肺热咳喘:肺热咳喘,既可耗伤肺液,亦可损及肺气而致气虚不敛,气滞于内而成肺胀,症见咳逆短气,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白,脉滑数。

  治疗采用清热化痰平喘,药用苇茎15g,桃仁12g,冬瓜仁12g,薏仁10g,瓜蒌15g,黄芩12g,浙贝15g,桔梗12g,水煎服。

  3、肺脾气虚:平素短气,伴有咳嗽,痰鸣喘急,舌苔白滑,大便稀溏,脉数无力,重则喘促唇青,舌质淡脉虚弱,治宜宣肺通阳。

  气虚咳逆不甚者,可选用:黄芪15g,人参6g,甘草6g,肉桂4g,生姜4片;气虚而痰多咳逆喘促甚者,可予贝母8g,半夏8g,麻黄6g,冬花8g,甘草4g,杏仁8g,生姜4片,水煎服。

  4、肺肾气虚:微咳微喘,呼吸气冷而短促无力,动则心悸,畏寒自汗,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可兼见小便清长或遗尿,大便完谷不化,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采用补肺纳气,药用人参6g,胡桃仁9g,黄芪10g,白术8g,陈皮9g,五味子8g,肉桂8g,水煎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