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招商网资讯正文

大便习惯改变小心肠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8-04-09 02:58:53  阅读:2460+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安又琪

  近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它已成为恶性肿瘤的“老三”,而且年轻人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更严峻的是,很多人发现结直肠癌时多为晚期,治疗效果欠佳。专家提醒,当发现大便习惯改变或便血时,应警惕肠癌袭来,及早到医院检查。

  误诊率超过50%

  在广东,结直肠癌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不过,由于初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患者常把大便改变当成湿热或消化不良,等到症状特别明显,才到医院就诊。肠癌误诊率达50%-80%,许多患者因此失去了手术治愈的机会。因此,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应考虑肠癌的可能,及早到医院排查。

  不适症状

  1、腹部持续不适、隐痛、腹胀。

  2、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或者两者交替出现。

  3、便血或黏液便。

  4、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又或者出现腹部肿块。

  肛检可筛查直肠癌

  肠癌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但我国早期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始终徘徊在10%-15%,超过80%的病人确诊时,疾病已发展至中晚期,晚期病人5年生存率只有5%左右。

  那么,如何能够发现早期的肠癌呢?在我国,直肠癌80%以上在距离肛门8厘米以下发生,很容易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这种方法简单可行,医生能触诊距离肛门8厘米内的直肠,可以当做直肠癌常规的筛查办法。

  但在临床上,不少人特别不接受这种检查方式,一是觉得检查难受,二是医生检查肛门,觉得不好意思。所以,肛门指检这一筛查直肠癌的方法在临床上很难得到普及。

  另外,高危人群比如有大肠癌家族史、拉黏性血便、慢性便秘或腹泻的人群应做结肠镜,筛查肠癌。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如果发现自己排便出现变化的朋友,建议每周服用清肠药物进行定期清肠,能增强肠胃蠕动和肠内水分,促进代谢废物毒素排泄,清理体内垃圾,使肠中常清。帮助您更好地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同时还可以确定自己肠癌的可能性。

  如果哪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排便的规律发生变化,或者是便便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你就应该找个时候,尽快去医院检查了。很多人认为肠胃不疼不痒,从未感觉不适,一定要劳师动众的去医院检查吗?医生说,突然出现便血和便秘,都有可能是大肠癌的征兆。

  排便习惯的改变要当心

  人体的大肠包括有三部分,分别是盲肠、结肠和直肠,全长约1.5米,结肠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大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其中直肠癌较常见,约占60%左右。也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是遏制大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唯一途径。每天的排便次数决定着我们的健康,一些肠胃信号总是能决定你的身体健康与否。

  直肠癌排便习惯变化的最为突出,包括排便时间、次数、便条形状都会发生改变。由于癌肿的刺激,直肠癌的患者大便次数会增加,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粘液、血液,同时伴有排便不尽感,有些患者会出现便条形状改变,比如便条变细等。

  而结肠癌患者排便习惯改变不如直肠癌患者那么明显。但是,便秘是结肠癌患者较常见的症状之一,有的患者可在便秘后出现腹泻,或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或仅为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部分患者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同时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为溏薄的稀便,可伴有里急后重感。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常常发生便秘、腹泻等肠功能紊乱,且正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时,应当引起注意,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征兆。

  脓血便更要当心

  癌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早期很难被发现,大肠癌也是如此。早期的大肠癌多无症状,随着肿瘤的增大和病情的持续进展,大肠癌才显露出症状。但只要细心留意,随着肿瘤的出现到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可以通过便便的一些细微变化了解大肠癌的出现。

  尤其是脓血便和黏液便的出现,几乎所有的肛肠肿瘤发生出血时,粪便检查都不是单纯的血便,粪便中混有脓细胞和黏液则是最常见的表现。

  大肠癌为什么会有排便的变化

  很多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通过排便能了解到大肠癌?食物通过胃的消化,和小肠的吸收,最后变成了粪便经过结肠和直肠排出体外,完成了食物转化成能量支持人体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一旦结肠或直肠内壁有肿瘤生长,一定会对要通过那里粪便产生作用让其发生变化。

  肿瘤表面与正常肠黏膜不同,在与大便摩擦后易出血。所以,便血是大肠癌癌早期最典型的症状。大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旦发现“危险症状”应及时做肠镜的检查,以便查明病因积极治疗。

  直结肠癌一般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但近些年出现了年轻化趋势,甚至出现了20多岁的患者。因此,从年轻时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是预防的关键。直结肠癌的发病多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早期症状不明显,预防胜于治疗,建议20—40岁人群隔3—5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而40岁以上人群则每年都要做检查。同时,建议出现排便变化的人定期进行清肠护理,可以有效养成健康的排便习惯。

  排便困难、排便周期延长、大便干燥等均属于便秘的症状。虽然便秘的症状大同小异,但便秘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理及人群却可分为很多种。

  一、根据发病原因

  1、原发性便秘

  指无器质性疾病存在而引起的便秘,功能性便秘、单纯性便秘和特发性便秘均属此类。

  2、继发性便秘

  凡是在患有器质性病变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便秘,称为继发性便秘,又叫做症状性便秘。

  3、一时性便秘

  是指因为旅行、搬家等生活环境改变,或精神紧张、烦恼所暂时引起的便秘,或由于食量减少,胃或结肠的排便反射不够充分引起的。

  4、顽固性便秘

  是由于先天性结肠或直肠解剖结构变异而在不同年龄段逐渐产生排便困难的一类疾病。

  5、习惯性便秘

  是指长期的、慢性功能性便秘,多发于老年人。

  6、痉挛性便秘

  属于功能性便秘,是由于结肠运动过于强烈,引起结肠痉挛,导致肠腔过窄,使大便无法通过而致的便秘,又称为肠道易激综合征。

  7、泻药性便秘

  指长期服用泻药,导致结肠平滑肌神经细胞损伤,结肠运动功能紊乱,进而发生便秘。

  二、根据便秘的人群

  1、老人便秘

  便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经常发生便秘者约占28%~50%。

  2、孕期便秘

  怀孕后,由于胃酸分泌及体力活动减少等因素,加上膨胀的子宫压迫小肠,容易导致便秘。

  3、产后便秘

  产妇产后饮食如常,但大便数日不通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便秘,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

  4、小儿便秘

  多因饮食不当、乳食积滞、燥热内结或病后体弱不足所致。

  三、根据便秘发生的机制

  1、慢传输型便秘

  是由肠道收缩运动减弱,结肠运动不协调引起的,最常见于年轻女性,在青春期前后发生。糖尿病、硬皮病合并的便秘及药物引起的便秘多为慢传输型。

  2、出口梗阻型便秘

  是由腹部、肛门直肠及骨盆底部的肌肉不协调导致粪便排出障碍而引起的,多见于老年患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