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健康招商网资讯正文

伊朗弹道导弹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17-09-09 01:50:23  阅读:1111+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梁朝伟

(转载本文非商业目的,拒绝打赏)

作为最早参与“导弹袭城战”的国家,伊朗早在两伊战争结束后就得出结论:为维护伊朗在本地区的国家利益,必须维持一支强大的远程打击力量,大量装备难以防御的弹道导弹,以便在非常时刻给对方重要政治、经济及军事目标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使对手丧失继续抗衡的意志。不仅如此,伊朗可以灵活运用导弹武器警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以色列等潜在敌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不刺激冲突升级的情况下实现国家战略目的。另外,随着中东地区军备竞赛仍在持续,过去巴列维王朝留给伊朗军队的欧美常规武器大多处于“用一件、少一件”的局面,再加上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火采购来源,伊朗的处境是相当孤立和困难的,所以大力发展弹道导弹技术,可以通过所谓“非对称军力发展”来尽可能缩小自己在常规军队建设上与邻国拉开的差距。

鲜花工程”未开先谢

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西方国家是伊朗获取先进战斗机和防空系统等常规武器的主要渠道,但西方刻意不允许伊朗具备研制导弹的实力。万般无奈之下,巴列维向以色列寻求帮助。作为唯一建交的伊斯兰国家,以色列将伊朗看成牵制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安全盟友”,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形成互相倚重的关系。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当阿拉伯国家的整个西方进行石油禁运时,伊朗冒险派军舰护送油轮闯过埃及设在红海和蒂朗海峡的封锁线,将石油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以色列埃拉特港。投桃报李的以色列也积极向巴列维政权提供技术支持,以色列兵工厂也不断向伊朗皇家军队供应各种先进武器。

1977年7月18日,一架没有任何标记的波音707专机降落在特拉维夫附近的卢德空军基地,以色列外交部长、当年的“独眼将军”达扬和以色列国防部长魏茨曼从飞机上迎来一位戴着墨镜的神秘宾客,他将给这个被阿拉伯世界包围的袖珍国家带来一件“完美而致命的礼物”。客人名叫H·图凡尼杨,是巴列维国王的嫡亲,也是该国的副国防部长。他奉命以考察以军在1973年中东战争取胜的经验为名,同以色列签署核技术协定。

基于两国政府先前充分协商后达成的共识,图凡尼杨与以色列国防部办公室主任佩雷斯签署了两国秘密合作协议,对外称为“鲜花工程”(ProjectFlower)。该工程具体包括三大内容:以色列接受伊朗留学生到迪纳莫核反应堆进行培训,两国共同从事核武器开发及核弹小型化研究;两国在以色列“伽伯列”反舰导弹基础上研制一种射程150~200千米的对地巡航导弹;以色列向伊朗提供现有“杰里科”-1型弹道导弹技术资料,帮助其建立导弹研发、生产及试验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可携带核弹头、射程达1500千米的中程弹道导弹。伊朗官方甚至提前为这种导弹选定了名称——“居鲁士大帝”,一个曾在2500年前拯救了犹太民族的波斯君主的名字。协议签署后,图凡尼杨先后参观了迪纳莫EL-102核反应堆和扎哈里亚导弹基地,并现场观看了“杰里科”-1型导弹试射表演。图凡尼杨从雷达跟踪屏幕上看到导弹准确击中地中海上的靶区后,不禁羡慕地说:“当‘鲜花’绽放的时刻,我们还能看到更激动人心的一幕。”

接下来的一年里,巴列维国王大方地向以色列提供了价值2.8亿美元的石油,并通过瑞士银行账户向以色列提供5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作为“鲜花工程”的财政担保。到1977年底,伊朗获得了“杰里科”-1型弹道导弹的全套设计图纸,双方技术人员全部到位。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在伊朗南部克尔曼省的锡尔延(Sirjan)建立导弹制造厂,并在该省拉夫桑贾(Rafsanjan,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前总统拉夫桑贾尼的故乡)游牧区选定了导弹试验基地。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巴列维国王御用的秘密警察“萨瓦克”不惜通过暗杀恐吓等手段,迫使当地部落放弃世袭领地。

就在“鲜花工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时,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国王出逃。以色列情报机关摩萨德提前行动,通过贿赂王国官员,将参与“鲜花工程”的以色列专家和资料及时撤离伊朗,光从锡尔延带走的“居鲁士大帝”导弹的设计图纸就装满两个集装箱。当4月1日伊朗宣布成立伊斯兰共和国时,新生的革命政权发现以色列的“釜底抽薪”干得太干净了,没有给伊朗新政权留下任何可供参考的资料和设备。锡尔延繁忙的导弹装配车间改成军队医院,至于当年接受以色列培训的伊朗核技术人员,不是被革命镇压了,就是追随国王流亡海外,一部分精英还接受了以方策反,为以色列军工服务。

“飞毛腿联盟”

由于革命后的伊朗执行“既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激进外交政策,美苏两强均对伊朗实施武器禁运,令盛极一时的伊朗军队得不到充足的武器补给,实力下滑。充满野心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看准机会,于1980年9月22日发动两伊战争。为打击伊朗纵深目标,伊拉克持续发射苏制“蛙”-7A战术火箭,没有任何远程火箭和弹道导弹技术的伊朗只好用昂贵的空军战斗机予以反制,在消费比上明显处于下风。1982年,伊朗依靠雄厚的国内动员能力,将战争推进到伊拉克境内,打红眼的萨达姆又把苏制“飞毛腿”-B弹道导弹投入战场。面对这些“不对称打击”时的无能为力,让伊朗开始谋求远程火箭和弹道导弹。

但伊朗的采购工作受到制约,因为苏联与所有购买“飞毛腿”导弹的国家签有协议,不允许其向第三国转让。经过一番“地下运作”,1984年,伊朗同中东仅有的两大盟友叙利亚、利比亚达成秘密协议,引进2套MAZ-543P导弹机动/起竖/发射车(TEL)和20枚“飞毛腿”-B导弹,它们于次年2月交付伊朗革命卫队空军,随即组建伊朗首个弹道导弹营。经过一个月的强化训练,该营取得初始作战能力。1985年3月12日,革命卫队首次向伊拉克石油重镇基尔库克发射一枚“飞毛腿”-B导弹,两天后,又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实施一次导弹打击。截止4月1日,伊朗共发射8枚“飞毛腿”-B导弹。在接下来几个月里,双方进行了小规模的“导弹袭城战”,由于双方导弹库存都已见底,于是本轮“袭城战”于6月底悄然鸣金收兵。

实际上,两伊都知道这只是休战,两国都在需求可靠的导弹供应商。“袭城战”结束两周后,伊朗议会议长兼武装部队代总司令拉夫桑贾尼率代表团访问中国和朝鲜。他在平壤得到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的保证,朝鲜承诺向伊朗转让自己拥有的“红缨”-5A便携式防空导弹和“红旗”-2防空导弹生产线,并在不久后向伊朗提供自己生产的“华城”(Hwasong)系列弹道导弹,而伊朗承诺为朝鲜后续导弹开发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装备。两国由此正式形成著名的“飞毛腿联盟”。

朝鲜“华城”导弹其实是苏联“飞毛腿”导弹的翻版。由于埃及与苏联在1979年彻底反目,埃及军队转而购买美式装备,原先遗留的大批苏制武器被廉价抛售甚至赠送,朝鲜便从埃及获得多套“飞毛腿”-B导弹样品,继而进行逆向仿制。1987年6月,初具弹道导弹工业化产能的朝鲜正式与伊朗签署价值达5亿美元的销售大单,不仅出售100枚“华城”-5导弹和6辆TEL车,还帮助伊朗航空工业组织(AIO)在锡尔延原址重建导弹生产厂。伊朗将“华城”-5导弹称为“流星”-1。据悉,“流星”-1基本是“飞毛腿”-B导弹的技术升级版,长11.37米,弹径0.885米,起飞重量5.9吨,推进剂(偏二甲肼和红烟硝酸)重3.7吨,弹头重1吨,可装860千克炸药,杀伤半径约150米。导弹最大射程320千米,最大速度1500米/秒。它可以在预先测定的发射点位置上实施定点发射,即固定发射阵地,准备时间可短些。车队进入发射阵地,不计算车辆展开时间,从预测阵地、起竖、加注、检查、撤收车辆到点火发射,最顺利也需要45分钟。它也可在未经测量的发射阵地上实施机动发射,但准备时间约1~1.5小时。与原装“飞毛腿”-B相比,“流星”-1的制导系统有所改进,采用简易惯性导航陀螺仪及空气动力翼面来控制导弹飞行,圆概率误差(CEP)约为300米,射程也比“飞毛腿”-B提高了40千米。

1988年2月29日清晨,两伊“袭城战”再起。伊朗革命卫队对巴格达发射3枚“流星”-1导弹,以报复伊拉克空军两天前对德黑兰郊区石油精炼厂的空袭。伊拉克迅速还以5枚新式“侯赛因”导弹袭击德黑兰。这种导弹实际是“飞毛腿”-B的增程型,能够从两伊边境打到德黑兰。由于伊朗底气不足,特别是朝鲜援建的锡尔延导弹厂仍在施工中,革命卫队手里的“流星”-1导弹越打越少,不得不于1988年4月21日停止“袭城战”。在52天的“袭城战”中,两伊互射了532枚战术火箭和导弹,其中伊朗占去三分之二,但因射程和威力有限,威慑效果远不如伊拉克。这轮“袭城战”结束仅四个月后,筋疲力尽的伊朗被迫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同伊拉克结束战争状态。伊朗不仅在战场上被击败,在国内也被击败,其经济几乎耗尽,工业将近崩溃,而且民众对战争感到疲惫不堪。

走上自研的轨道

从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到21世纪初,伊朗同俄罗斯、朝鲜等国形成紧密的技术协作关系,这也是伊朗弹道导弹开发最活跃的阶段。

1989~1990年,伊朗又从朝鲜获得200枚“华城”-5和370枚更新的“华城”-6(伊朗称“流星”-2)导弹成品。1991年,朝鲜代表团访问德黑兰,会见伊朗革命卫队总司令,双方签订价值5亿美元的“华城”-6导弹生产线转让合同。1992年春,朝鲜货船“大宏湖”号将“华城”-6导弹生产机械和图纸运抵伊朗阿巴斯港,紧接着,隶属AIO的沙希德•赫马特工业集团(SHIG)正式接管锡尔延导弹厂工程,全面负责“华城”-5/6导弹的国产化。据悉,“流星”-2射程达到500千米,可携带700~800千克重的弹头。与“流星”-1相比,“流星”-2导弹减轻了弹头载荷,增加导弹长度,能多容纳20%的燃料,而且燃料和氧化剂的配方比例也经过调整,从而提高射程。据美国和韩国防务官员称,“流星”-2导弹在燃料耗尽后,弹头将分离出来,导弹的稳定性和精度都得到增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SHIG仅能靠朝鲜提供的部件组装导弹,直到1994年后才能自主生产。

伊朗革命卫队1999年11月3日曾动用“流星”-2导弹对反对派武装“人民圣战者”(MKE)在伊拉克南部巴士拉以北45千米、距伊朗边境35千米的一处训练营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爆炸留下一个直径达12米、深6米的巨大弹坑,足见威力之大。2001年4月19日,伊朗又用近乎暴风骤雨的方式向伊拉克境内的MKE营地倾泻了77枚“流星”-1/2导弹,位于巴格达北部的阿什拉夫兵营、位于加鲁莱的安扎里兵营、位于库特的法伊赛兵营、位于巴士拉的哈比卜兵营、位于阿马拉的霍玛约恩兵营和位于曼苏里的阿拉维兵营均被摧毁,MKE和伊拉克军队均蒙受巨大损失。据美国“导弹威胁”网站估计,截止2009年底,伊朗可能拥有500~600枚配常规弹头的“流星”-1和“流星”-2导弹。

就在“流星”-1/2导弹国产化期间,伊朗为维持部队战斗力,曾于1992年引进了90枚M-7弹道导弹,并指定国内沙希德•贝克雷工业集团(ShahibBagheriIndustrialGroup,SBIG)负责仿制,仿制品命名为“通达尔”-69(Tondar69)。该导弹弹长10.8米、弹径0.65米,导弹全重2.65吨,携带190千克重的弹头,整体杀伤威力相当于227千克传统炸弹。这种导弹第一级为固体燃料助推器,第二级液体燃料段体积更大,射程达150千米。“通达尔”-69导弹采用倾斜式发射架,以提高老式装备的利用率。

1996年,SBIG披露了一种名为“穆沙克”-120(Mushak-120,又名“泽扎尔”-1)的近程战术导弹,其总体布局与苏制“蛙”-7A战术火箭雷同,但发射底盘改成德国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提供的MBLA-911型4×4卡车。导弹长8.46米,直径0.61米,在携带600千克弹头的情况下射程可达100千米。2002年10月,该导弹被秘密提供给黎巴嫩真主党,并在2006年黎以战争期间用于袭击以色列北部城市。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穆沙克”导弹家族日益壮大。2000年1月,SBIG宣布丁羟树脂(HTPB)、铝粉和氯化钾均实现自给自足,这些材料都是生产固体火箭推进剂所必需的。同年5月31日,SBIG宣布成功试射“穆沙克”-160(又名“泽扎尔”-1A或“法特赫”-110)固体燃料战术导弹,导弹射程延伸到160千米,具有光电末制导系统,被伊朗官方称为“世界上打击精度最高的地对地导弹之一”。2002年10月,SBIG推出射程可达200千米的“穆沙克”-200(又名“泽扎尔”-2)导弹,它沿用MBLA-911轮式发射车底盘,弹头装有600千克高爆炸药。有消息称,SBIG正计划研制“穆沙克”系列中的远程固体导弹,它可能采用两级固体推进方式,估计战斗部载荷可达700千克,射程接近1000千米左右。不过,西方专家认为“SBIG可能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取得完美的成果”。

跨越1000千米的鸿沟

虽然“流星”-1/2和“穆沙克”系列导弹使伊朗具备对邻国临近目标实施“点对点打击”能力,但这些导弹在射程及运载能力方面的局限,无法使伊朗具备战略威慑力,因此伊朗在朝鲜、俄罗斯等国的帮助下,把主要精力投向中远程弹道导弹开发上。1993年5月,朝鲜从其东海岸发射阵地首次试射“劳动”-1型中程导弹,其射程可达1300千米(试射导弹仅飞行了500千米)。以伊朗革命卫队少将霍斯尼•万塔基少将为首的伊朗代表团当场就与朝鲜签下购买150枚“劳动”-1导弹的合同。伊朗原计划于1994年起接收首批导弹,但因美国威胁停止朝鲜重油和轻水反应堆项目,朝鲜一度暂停了对伊朗的交货。韩国《世界日报》援引前日本防卫相小池百合子的文章称:1997年,朝鲜与伊朗秘密达成谅解,朝鲜人民武装力量部对外贸易局成立名为“龙岳山贸易公司”的掩护单位,经第三国向伊朗出口“劳动”-1导弹及其技术。作为回报,伊朗除了支付大笔购买费用,还同意向6000多名朝鲜工人发放签证,允许其进入伊朗从事建筑、服装等低薪劳动。

1996年夏,朝鲜龙岳山贸易公司的子公司——熔星公司所属3700吨级运输船“大成山”号和“熔星”-1号陆续抵达伊朗阿巴斯港,船上至少有12枚“劳动”-1导弹散件及设计图纸。就在朝鲜船只抵达时,伊朗革命卫队把相关款项经国营赛帕银行打入朝鲜龙岳山贸易公司设在澳门汇业银行的账户上。当年底,伊朗国防部正式决定启动“流星”-3导弹开发计划,即以“劳动”-1为技术蓝本,由SHIG主持研发,其负责人就是今天的伊朗国防部长艾哈迈德•瓦希德。从本质上看,“劳动”-1属于“飞毛腿”导弹的升级版,其最重要的技术改动是采用了新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为导弹提供更大的推力,导弹射程也进一步扩大,在携带1000千克战斗部载荷下,“劳动”-1导弹射程达到1300千米。

由于伊朗拥有比朝鲜更雄厚的财力,且能通过欧洲代理商买回加工精度更高的模具车床,伊朗生产“流星”-3导弹的进展较为顺利。1998年7月22日,伊朗本地组装生产的第一枚“流星”-3中程弹道导弹试飞成功,标志着伊朗弹道导弹研发进程向前迈进一大步,不过该导弹采用的是从朝鲜进口的火箭发动机。2000年7月15日,完全采用伊朗部件生产的“流星”-3导弹试验成功。

伊朗希望在2003年前让“流星”-3具备初始作战能力。在开发期间,SHIG决定集中精力对导弹的各个部件的性能进行优化,最主要的目的是研制一套先进的制导系统以及卓越的再入大气层飞行器。“流星”-3的命中精度取决于其在助推阶段航向调整及保证再入飞行器(带弹头)进入正确弹道的能力。因此,这类导弹的精度大多取决于时间相对短暂的助推阶段,所以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必须极度精确。伊朗投入高额资金来研制这样的系统,并最终实现了这一能力。

像生产小汽车一样生产“流星”

2003年7月20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出席了“流星”-3导弹的成军仪式。有意思的是,这些导弹表面上列装伊朗空军(IRIAF),操控和维护都由伊朗空军负责,但实际上这些导弹都处于革命卫队的控制下。据悉,“流星”-3导弹以连为作战单位,每个导弹连至少有6辆TEL车(由梅赛德斯•奔驰卡车改造而来)。这些TEL车不仅可执行大范围机动,且非常易于伪装,看起来就跟整个中东和欧洲常用的标准商用40吨拖车没有两样。一枚装填好液体燃料的“流星”-3可在极短时间内起竖,仅仅需要GPS数据的支持或是靠导弹兵对当地的地形标记进行比较就可快速发射。2004年11月9日,伊朗国防部长阿里•沙姆哈尼称,SHIG用于生产“流星”-3导弹的设施得到完善,“我们已能大批量生产‘流星’-3导弹,就像生产Paykan牌小汽车一样(Paykan是伊朗非常普遍的国产轿车)”。

“流星”-3导弹虽与朝鲜“劳动”-1存在“血缘关系”,但按照伊朗的要求进行了一些改进。导弹全长16.5米,直径1.58米,发射重量17.4吨。关于“流星”-3的射程和有效载荷的说法比较混乱。但据可靠消息称,该型导弹战斗部重约1200千克时,射程1300千米;战斗部重1000千克时,射程约1500千米;战斗部重800千克时,射程1700千米。这意味着如果将该型导弹部署在伊朗西部,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其打击范围内。

虽然“流星”-3基本型在遇到导弹防御系统时所具备的实际战斗效能还令人怀疑,但由于“流星”-3飞行速度快,且使用分离式再入飞行器,所以其弹道末端的雷达反射面积非常小。与“飞毛腿”相比,“流星”-3的飞行高度更高,当其到达敌方反导系统的拦截范围内时已处于飞行末段,飞行速度要快得多,更难拦截。当然,“流星”-3的弹道相对固定,较易被敌方预测出飞行路线。据美国导弹防御局(MDA)估算,截止2008年9月,伊朗至少部署了10个“流星”-3导弹连,总数为80枚左右。

神秘的“奶瓶”

鉴于潜在敌人(尤其是美国和以色列)越来越多地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BM),且伊朗目睹了早年伊拉克“飞毛腿”导弹较差命中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伊朗不仅想研制出自身命中精度很高的导弹,同时为了防拦截,导弹的再入飞行器在弹道末端还必须能够操纵。“流星”-3B就是这一想法的产物。2004年8月7日,伊朗国防部长沙姆哈尼宣布,伊朗成功试射“流星”-3B弹道导弹,并公布了导弹发射的电视画面。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称,为了发展“流星”-3B导弹,伊朗除了从朝鲜、巴基斯坦及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引进硬件外,还吸引了大批出逃的伊拉克技术专家回国,这些人员拥有为伊朗提供技术突破的潜力。据报道,当2003年4月萨达姆政权被英美联军推翻后,伊拉克境内出现大量亲伊朗的民兵组织,他们在伊朗情报机关的指使下,悄悄将一批伊拉克核武器与导弹技术专家送到德黑兰,其中原伊拉克军事工业委员会(MIC)首席导弹专家莫徳赫•萨德克•沙比亚就参与了“流星”-3B导弹的制导和动力部分的设计。

与“流星”-3相比,“流星”-3B最重要的变化是位于导弹顶端的再入飞行器,另外导弹弹体也有少许修改。“流星”-3B的再入飞行器为三锥头式奶瓶状设计:前端为小直径圆锥,中间部分是一个短圆柱形横截面,底部由一个与前部连接的外展型底座构成。据估计,包括导航、引导和控制系统在内的仪器套件就整合在再入飞行器的仪器槽内。该飞行器拥有末端制导系统和一个新型方向控制仪,并留出安装火箭推力矢量喷嘴的地方,这与“流星”-3的再入飞行器及自旋稳定系统有着本质区别。

据美国“全球安全”网站称,伊朗曾在2002年宣称研制出一套激光陀螺仪惯性导航系统和GPS备用导航系统,如果这些技术也应用在“流星”-3B身上,那将意味着该导弹可达到多个目的:“流星”-3B可在再入大气层飞行阶段甚至弹道末端进行数次弹道调整,从而有效避免在敌方预算好的拦截点遭到拦截,而这种拦截方式几乎是所有当代反导系统共用的方法。“全球安全”网站推测,依靠惯性导航(INS)与激光陀螺仪复合导航系统,“流星”-3B导弹的CEP可达到30~50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全球安全”还特别强调“流星”-3B的战斗部重量大幅降至500千克,这明显是由于命中精度提高,如此小的弹头对付特定目标已绰绰有余,而战斗部重量降低又可提高导弹射程。按照伊朗官方的说法,“流星”-3B的射程提高到1700~2000千米之间。“流星”-3B的TEL车也有了新的变化,其起竖发射设备具备了自动灌注燃料的的能力,缩短了导弹发射前暴露的时间,因此也降低了被敌方监视系统侦查到的机率。

据悉,伊朗革命卫队目前已装备了8~10枚“流星”-3B导弹及4辆TEL车,它们的外观往往有意识地被伪装成与“流星”-3相同的模样,以迷惑美以情报部门的视线。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流星”-3/3B系列导弹陆续形成战斗力后,伊朗开始对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产生兴趣,而合作伙伴仍选择了朝鲜。2003年,美日情报部门通过卫星在朝鲜咸境北道的舞水端里(MusudanRi)基地发现一枚全新的导弹矗立在发射架上。通过卫星侦察照片研判,美日情报官员推测这种导弹重达19吨,导弹长度达12米,采用单级液体火箭推进,可携带500~700千克重的核弹头或常规弹头,射程在2500千米左右。此后,日本防卫部门以发现地命名该导弹,称为“舞水端导弹”,但美国军方给该导弹起了一个更简单的名字“BM-25”,意思是“射程在2500千米的弹道导弹”。

不久,韩国国情院通过整理一系列朝鲜“脱北者”的口供,确认“舞水端导弹”系伊朗革命卫队通过赛帕银行提供研制经费,由朝鲜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技术蓝本源自上世纪60年代苏联研制的RSM-25潜射弹道导弹,并得到RSM-25原设计单位马卡耶夫设计局(MakeyevOKB,该局在2001年竞标俄海军新一代潜射导弹项目失败后被解散)的技术支持。RSM-25导弹早就从俄罗斯武器库中退役,许多独联体国家的主题公园里都树立着这种导弹的样品,普通人都能非常仔细地观察和测量,这对于那些精通导弹技术的朝鲜专家来说,已足以了解其关键技术了。因此美日情报人员认为,凭着朝鲜导弹工业的逆向仿制能力,开发出与RSM-25同水平的“舞水端导弹”并非难事。

2006年,伊朗与朝鲜签署一份协议,从朝鲜购买18枚“舞水端导弹”散件,在伊朗组装后测试,一旦成功,朝鲜将向伊朗转让生产技术。伊朗将“舞水端导弹”称为“泥石”(Sejil)。以色列弹道导弹防御组织前任负责人乌兹•鲁宾曾对伊朗的购买举动感到疑惑,因为伊朗现役的“流星”-3/3B经过不太复杂的技术升级,也能实现与“舞水端导弹”相当的射程。但更多的专家推测,伊朗的购买举动可能是“醉温之意不在酒”,购买“舞水端导弹”的根本目的是冲着它的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燃料偏二甲肼(UDMH)技术去的,而这些都是为了突破“流星”系列导弹技术瓶颈所必须的。

2008年11月12日,伊朗完成首次“泥石”导弹试射,相关技术参数被迅速传回朝鲜。在得到客户使用反馈和技术改进后,朝鲜国内才开始“舞水端导弹”的实战部署。而来自朝鲜的技术专家则与伊朗合作,进一步研发更先进的“泥石”-2导弹,导弹长度增至约22米,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这在伊朗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展历史上堪称首创。该导弹在研发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个小插曲:2009年7月,阿联酋海岸警卫队在波斯湾水域截获一艘朝鲜商船,没收了船上的10个集装箱,其中几个箱子里装有与“泥石”-2导弹开发有关的零部件。两个月后,一个朝鲜代表团秘密访问伊朗,就导弹零件被阿联酋没收一事与伊朗方面协商。伊朗以“继续合作”为条件,向朝鲜支付导弹货款,要求朝方尽快提供电子零件,并派技术人员参加该导弹在伊朗本地的发射试验。万幸的是,2009年12月16日,“泥石”-2的首次试射获得圆满成功,伊朗国防部长艾哈迈德•瓦希德甚至兴奋地将“泥石”-2比作“改变世界的圣剑”。就射程而言,可打击2500~3000千米范围内目标的“泥石”-2若从伊朗西部地区发射,可将北约部署在希腊、土耳其的军事基地乃至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北约南欧司令部纳入打击范围。

未来之路

外界猜测,伊朗目前正在寻求比“流星”-3/3B以及“泥石”-2射程更远的导弹。有消息人士称,SHIG正在进行“科萨计划”(ProjectKoussar),旨在发展一种射程在4000~5000千米之间的新型远程弹道导弹,导弹的动力将以乌克兰早年卖给伊朗的RD-216火箭发动机为基础,RD-216曾用于苏联R-14中程弹道导弹和SL-8运载火箭上。目前该计划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但正处于初步设计评估阶段。另外,美国原子能科学家联盟(FAS)发表的报告称,SHIG内部还有一项代号为“111”的综合工程项目,主要是对导弹进行改造,让其具备携带核武器的能力,而SHIG内部负责该计划的部门被称为“2500部”。

事实上,由于意识到自身在战略空军方面的劣势,伊朗认为实现战略导弹国产化对于维护地区安全、威慑外国势力入侵将起到关键作用。早在1999年2月,时任伊朗国防部长阿里•沙姆哈尼就宣称:“如果20年前我们具备了今天的(导弹)实力,那么伊拉克绝对不敢进攻我们。也正是由于我们今天具备的强大的威慑力,犹太复国主义者(以色列)对我们所发出的威胁性言论,才会逐渐收敛。”一位西方分析人士说:“伊朗发展远程弹道导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投送核武器和其他武器,或者以此对相关国家进行警告。”如今,伊朗具备了向其邻国发射弹道导弹的能力,以色列和邻近驻扎的美军都在伊朗导弹打击范围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